悼 念表哥 之二

 


 


念表哥最喜歡彌勒菩薩,想必現在已在彌勒座下逍遙自在了。




 


老子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就是在祭祀用的紥好的狗,祭祀完就丟了。天地似乎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將我們生在此地,卻要在忍受這麼多的痛苦和無奈之後還是不免於死亡。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最終都免不了生、老、病、死的宿命。歡樂的時間總是短暫,令人無法承受的痛卻是那麼的沈重,讓人幾幾乎完全被擊倒。在眾生痛苦難耐的時候,上帝或菩薩在哪兒呢?天地不仁至此,萬物情何以堪。


 


歐陽修在送他的學生徐無黨南歸的時候曾經感傷的寫到:「人和草木和鳥獸有什麼不同呢?人生一世,草木榮華一春,鳥獸自在悠遊,三者雖然生而不同,死亡有遲有速,但最終是完全一樣,歸於塵土而毀壞澌滅。」每每讀到這裡的時候,不免感傷,心中徬惶,而且無從尋求解答。


 


莊子大宗師篇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自然這位萬物的母親,讓我們生而為人,又讓我們為生活而勞累忙碌,再讓我們漸漸老、病而不得不放慢腳步,最後以死亡讓我們得到永遠的安息。大宗師最後寫到子桑在又病又窮至極的情況下,在下了十幾天大雨後,在房中彈弦自唱:「天是父,地是母,父母親豈有願意讓自己的子女貧病交加至此的呢?只能說是命吧!」看到這裡想想:這一生庸庸碌碌、忙忙碌碌真的是上天要我們這麼樣過日子的麼?


 


雖然天地不仁,但是一生中遇到了許多值得相遇相處相知的人,這不也是福氣嗎?又再想想,只有生命有了終結,才會有永遠的愛情和情義;如果有了無盡的生命,我們就不會這麼珍惜每一個難得的緣分,不會留連每一個捨不得的當下。


 


在有限的生命下,我們才會珍惜生命中應該珍惜的人和一切的過程,因為生命有限,才會有無盡意的情義,才會有無盡意的愛,才會讓一輩子的相知相守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我們本來是佛,那麼為什麼會變成受苦的眾生呢?是從什麼時候從佛變成眾生的呢?還有,如果我們的循環是因為業障,那麼我們本來是佛的時候,又怎麼會生成第一個業障來呢?佛不是一心不亂,怎麼會生成初始的業障呢?


 


佛在圓覺經上回答提出這二個問題的菩薩時,他給的答案總結就是: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所有感觀的一切其實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迷才會提出來,如果覺了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圓覺經的回答,我一直不能滿意,而且也不能澈悟。後來突然想起了金剛經才恍然大悟。金剛經上的四句愒說:「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若見諸象非象,即見如來。」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二首偈大家耳熟能詳,但是從圓覺經上百思不解時,在這裡卻彷彿找到了答案。


 


所以天地的仁或不仁,萬物的壽或夭,人生的苦和樂,都是我們自己在迷中的想法,其實這些都是夢幻、是虛妄、是不真實的。雖然是這樣,可是心中還是會在親人離去的時候悲痛難當,為什麼不真實的假象,卻是這麼真實的傷了自己呢?我是迷惑眾生,可是誰又不是呢?


 


念表哥在表嫂的護送下,在紐西蘭將骨灰灑入大海,這時候我想起了歐陽修哀悼他的好朋友張子野的墓誌銘時寫到:「孰屯其亨?孰短其長?豈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那麼我也問問上天:「是誰困扼了表哥原本亨通的命運?是誰減短了他本該有的壽命?是不是因為他內在的心中一直鬱鬱不得志,而外在的身體又不斷受病魔的戕害呢?」


 


只是不論佛經怎麼說,我心中響起的是:「孰屯其亨?孰短其長?」。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縈繞、一直縈繞。為什麼?


為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引水人天天 的頭像
    引水人天天

    天天的部落格

    引水人天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