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卷耳 我的想法



詩經 國風 周南篇


(三)卷耳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ㄓˋ)彼周行。


註:


采采:(連續動詞)採了又採。


卷耳:菜名。(如上圖)


頃筐:前低後高的竹筐。


寘:置,放置的意思。


周行:大馬路。古人註解:軍隊行進的大馬路。


 


整句翻譯是:(大致如此)


(一名女子)採了又採卷耳菜,還沒有採滿一筐的時候。 心中難過地想念著他的愛人,想起她的愛人,被放置在大路上行軍中。


天天:


高中國文讀過課本裡選讀的詩經《關雎篇》之後,很多人都會去買一本詩經來看,而這首《卷耳》就是第三篇。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能把詩經三百詩完全看完又熟記在心的,應該不多。至多是記下自己覺得還不錯,或者是切合於心的篇章,才會牢牢記住。


古人在文章中,常常會引用詩經的一小段,來闡明自己文章的深意,並引起讀者的共鳴。所以有時候研讀古文時,也會再回來把詩經再看個幾遍。現在有年紀了,有時候也會在睡覺前,把老花眼鏡和詩經一起拿到床邊,隨意的翻讀,這樣也算是「床沿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吧!


 


以前讀古書,為了要多讀,所以要快讀,因此只要看得懂的地方,就不去看註釋和翻譯。這樣的讀法,真的快,但是也常把古文的意思讀錯了,或者有別於古人而別出心裁自成一家,有時候和書中的意思大相逕庭,風馬牛不大相及。不過,這麼讀法,也挺有樂趣的,因為或許其實我的看法才是古人書中真正地意思。


 


我是這麼讀《卷耳》的:


采采卷耳,  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在田野邊採了又採卷耳,才採了一會兒,連一小筐都還沒摘滿,心裡一陣心酸的想起了遠方的他,就把竹筐放在大路邊(周行),一個人坐在路邊,難過的托著腮想著他。


 


後來知道了我自己的解釋是不對的,可是多年後,看了很多分析詩經的文章,才發現,很多人對於詩經的解釋也不是很滿意。因為詩不就是寫美、寫意境嗎?為什麼總要寫國王、大臣、國家大事呢?難不成鄭愁予的《錯誤》窗簾不開暗示皇帝不能開誠佈公,而過客逹逹馬蹄又暗示文人的懷才不遇?那詩的唯美可就一點兒也沒味了。


 


所以,我自己對卷耳的「見解」也一直放在心中,保留至今,有時候再讀的時候,還是覺得自己初讀時的解釋是比較唯美而可愛的,難怪佛在金剛經中講初發心的重要了。


 


其實大家都有這種經驗,就是不管是忙的不可開交,或者悠間的時候,有時候會在一個恍惚中突然想起了往事,有時候就把手邊的事暫時放下,讓心思神遊過往,有時候也會嗟嘆一會兒人生,也會想想過往的好朋友、師長、同學,如今安在?這樣雖然有點淒涼,但也是很唯美的,不是也有人說:"淒涼也是一種美"嗎?


 


寫著寫著又想起了一首好聽的民歌:籧籧的蝴蝶,一首描述小女生在石頭上托頰思念一個夢,一個往事的故事。有點莊子,有點唯美,想和大家分享。



 


籧籧的蝴蝶
作詞:林士煌 作曲:洪秋期 演唱:廖美惠/鄭夙娟


畫著一個女孩 女孩靜坐在石頭上
她想拄著臉想 拄著半邊的臉想

圓圓黑夜覆著 前面橫有鴻鴻溝

裡頭藏有疑慮淚水 搖搖欲墜





畫著一個女孩 女孩靜坐在石頭上
女孩托著雙頰 依舊地托著雙頰[
如果那是一個 一個蜘蛛編的夢
女孩願意化成 一隻籧籧的蝴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引水人天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