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方向




 


《是什麼在動?》


 


禪宗最有名的公案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風動還是幡動」。


廣場高高的旗幡被風吹的咧咧做響,有人說:「風動」有人說:「幡動」爭論不已之時,惠能和尚說:「是仁者的心動」惠能從此聲名大躁。


那是因為中國人有慧根,看看紀伯倫的寓言:


 


四隻青蛙在一根木椿上被流水沖著往下游去,它們都很興奮。


第一隻青蛙說:「多神奇呀!這木椿載著我們流動。」


第二隻青蛙說:「才不是呢?是流水在動,而不是木椿動。」


第三隻青蛙說:「不是木椿動,也不是流水在動,而是我們的心在動。」


爭吵不休時,第四隻青蛙說:「其實,木椿、流水和我們的心都在動。」


結果是:三隻青蛙摒棄前嫌,把第四隻青蛙丟到水裡去。


  


如果六祖惠能說完了:「是仁者的心在動。」大家感動不已,又讚嘆不已了好一會之後,有個掃地的二百五說:「我看什麼幡和風和心,根本全都在動;好不好,請大家動一動,我要掃地,好收工回家了。」你猜他會不會被丟出場子去,而且,你再猜猜看,六祖這個公案還會流傳到今天嗎?


 


《佈施》


 




 


有一次一位賣房子的女仲介,她在介紹房子之餘,不忘順便提提她喜歡讀佛法,而且時常 向她的 老師請教。於是我問她:「妳最喜歡讀那本經?」她說「她最喜歡金剛經,而且熟讀。」於是我再問她:「那妳知道金剛經上講,那一種人最容易發心嗎?」她莫明所以地看著我,一時理不出頭緒。於是我再接著說:「無殼蝸牛。」她訝異地問:「為什麼?」我回答她說:「金剛經上是不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她說:「對呀!」我接著就說:「無所住,不就是無殼蝸牛嗎?」


其實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要大家在佈施的時候,不要在心中存有任何想法,這樣的佈施才是功德無量。就像福音中耶穌說的:「左手做的,不要讓右手知道。」左手做的事,右手怎麼可能不知道?這句話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就和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樣地。


講到了佈施,金剛經上講有六種佈施,這裡先放下不談,等有空再談;談佈施,聖經上說:「施比受有福了。」禮拜堂裡乞討的婦人把她僅有的一文小錢捐了出來,耶穌就說:「你們看呀!在天父的眼中,這婦人的捐獻勝過所有人的捐獻,天國也是為她而準備的。」


說到施與受,紀伯倫說:「付出超過自己的能力是慷慨;接受少於自己的需要是自尊。」施者的慷慨和受者的自尊,是相對,而非絕對。有錢大老闆幾千萬的捐款不見得比我們小老百姓捐的千把塊錢來的慷慨;而接受施捨者,只要不妄多取,自我人格仍然高尚。


佈施和接受,是誰在動呢?施還是受,還是大家都在思量中流動著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引水人天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